周六在家收拾整理書柜,偶然找到了一份我大學時代的考試卷,是《資本主義企業財務會計》期中考試的卷子,這不禁勾起我對三十年前學生時代的回憶。
1989年,我進入上海財經大學會計系讀書。當時一般學校的會計教材,還是沿用原蘇聯那套資金平衡表模式的會計核算制度。讀大學時,正好遇上90年代初期國家正式宣布浦東開發,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,92年小平南巡講話,黨的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……,我國原有的會計核算模式,與主流市場經濟國家地區的會計核算體系嚴重脫節,必須盡快改革,向國際會計慣例靠攏,以實現“會計是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”這一要求。
上財會計教育,得益于原來雄厚的師資和多年的積累,課程設置貼近國際準則。如針對當時會計教材老化,脫離發展趨勢的情況,設置了《資本主義企業財務會計》課程,并使用原版的國外教材教授《會計英語》等,使學生接觸到較新的西方會計理念和實務,事實證明具有很強的前瞻性。30年前的試卷,里面的題目內容即使現在看也不過時。
看著卷子,回想起當年學生時代,生活艱苦,條件簡陋,但充滿了青春的快樂和回憶。一晃近30年過去了,我有幸見證了會計審計行業快速發展的30年,也正是祖國經濟繁榮增長的30年。
難忘青春!
(廣西天華會計師事務所 李驊供稿)